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站内搜索 | 我要留言
湖北景点介绍游客怎么到武当山旅游交通图
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文化 >>武当功夫 >>张三丰祖师 >>论张三丰与道教太极拳的发展演变
武当文化
酒店预订更多>>
张三丰祖师
论张三丰与道教太极拳的发展演变
日期:2012-12-14 00:33点击:3421 次

内容提要:

道教是“高人”的沃土、太极拳的温床。张三丰真人,一位武功卓绝,道法高深的道教养生家、修炼家。道教武当派因为有了他而享誉神州大地。博大精深的道教义理在张三丰真人的“精雕”下,太极拳在道教出现了。随着真人的“三千功、八百行”,太极拳从道教走向了民间,传人众多。太极拳在我国神州大地上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造福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引言:

战国时,“越女论剑”就把“道”纳入到武术中去。她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也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如好妇,夺之似猛虎。布形侯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佛彷;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顺逆,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 说明了把“道”用在武术中去以后是威力无穷的。其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如好妇,夺之似猛虎的持点与太极拳的风格如出一辙。太极拳由“道”而来,而道教继承了“道”的主脉,修炼是道教的主体。因此,探寻太极拳的源流,追述其发展演变的历程,首先得从道教说起。

 

一:道教太极拳的历史渊源

道教是道士在修炼得道后,以“道”教化人们并通过“修持”,从而脱离苦海,走向超凡入圣或成仙得道之路的宗教;是培育“有道之士”的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不相信天命。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地;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服元气于子午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百年耆寿” 是很正常的。道士能“勤而行之,夙夜不休。服食三载,以至于能“轻举远游、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长乐无忧、道成德就”。被尊为道教“三玄之一”的《易经》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便是道教修炼的基本思想。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无为而致;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实践中总结出“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始成真”。的科学结论。

道教认为“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形无相、不可言状;“道”是世间万物的标准、一切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修炼的无上境界。因此,只能以身心去实际修炼。在道教还未成为正式宗教组织之前,修炼就已存在。那时还不叫“道教”,只有具备了成熟的教理教义、戒律、经典、修炼方法和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才算是正规的宗教。那时人们称为道家或道家学说,主要以黄老或老庄为代表。《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自守、自持也就是自我修炼之意。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认为:“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指出了道家集各家所长,抓住根本修炼,容易下手,事少功多的本质。历代追求至高境界的高道们,通过一生不懈的追求和修炼,留下了许多通向“成仙得道”的宝贵经验和方法。以“道”为教的道教继承了道家的主流思想和神仙修炼方法,成了这些修炼方法的载体。

东汉时,张道陵祖师在河南北邙山、四川鹤鸣山潜心修炼道家之法,炼成了道家的理想境界―龙虎大丹。在当时老百姓眼中,张道陵祖师是能治百病又怀有奇功异能的神奇人物、苦难社会的救世主。人们由感恩张道陵祖师的功德到逐渐信仰“道”教。于是,张道陵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让二十四个得意弟子“主坛”;以“致虚极,守静笃” (即天师道所说的有罪首过、精思志道)为静坐修炼方法,形成了二十四治所;凡自愿加入修炼行列者,交五斗米作为入教的标志;世人因此又称其组织为“五斗米道”。随着修炼的人员的增多,“五斗米道”成为规模较大的早期道教组织。

到宋、金、元之际,得钟吕内丹真传的王重阳祖师,见当时的道教尚浮华之风,空论多而务实少,百姓忌之。为了重振道教,丕显玄风。王重阳祖师以真心修炼、苦已利人为己任,创立了全真派,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以修仁蕴德、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教育弟子。全真七子继之,他们的苦修苦行,舍己从人的行为震动了世人,时人纷至而来,投身到修炼的行列之中。“由是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缴福于门者,肩相摩而中踵相接矣。”衰落的道教又一次得到了振兴。我道教之所以得到振兴壮大,其根本原因是道教在当时能给人以真实的修炼,人们从修炼中求得福报。

振兴道教的其它祖师如:寇谦之、陶弘景,陈抟、白玉蟾等都通过修炼,从而把道教给发扬光大。他们在“养生延命,成仙得道”修炼方法的基础上,吸收传统儒家,阴阳家以及外来佛教等多种思想方法的精华,形成自家多渠道,多层次的修炼体系,在道教内部形成看似不同又相互联系的宗派。正如陈寅恪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说:“道教对输入之思想,如佛教摩尼佛等,无不尽量吸收;然仍不忘其本来民族之地位。既融成一家……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实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由此可见,道教那宽广的胸怀,求真务实的修炼精神得到了世人的认同;也正是这种胸怀和修炼精神孕育了太极拳的产生。

太极拳是因“太极”之名而得,太极原本是道教宇宙生成论的基本概念。太极之道,无始无终,无古无今,为天地之本。《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指无极世界,‘一’是太极整体,‘二’是天地阴阳。太极宗师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体现出太极由混沌的“无极世界”而来,是主宰动静的枢机、派生阴阳的母体。说明了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与道教宇宙生成论是相同的。《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在这里,这个易相当于道了,以理相推,也可说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相,四相生八卦,直到生生不息。《庄子·大宗师》曰:“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这里的太极衬托出“道”更加高深莫测了。也可说,道是无极,无极生出太极。金元时期,王重阳祖师给弟子们讲解修炼方法时,形象的比喻“无极”与“太极”的关系,他在地上画一个圆圈,比喻浑沌之时、天地未分、日月未判之相,名曰无极。无极而生有,故于圆圈内生出一点,是名太极。太极即一气,这一气生天生地生万物。也可以说,太极拳是修炼“气”的拳。

道教众多的内修经典《道德经》、《周易参同契》、《阴符经》、《黄庭经》、《悟真篇》的流传,为太极拳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道教历史脚步的不断前进,张三丰真人应时而生,得大道之真传。他站在道教前人的“肩膀”上,创造出辉映千秋的太极拳法,并通过师徒口授,代代相传。 

二:张三丰与太极拳

张三丰真人是一个能辟谷,寒暑不侵,有轻功神行,知未来休咎,脱胎神化的道教得道者、太极宗师。正所谓“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那真正修炼的精神和养生延年的效果,得到了明朝君民的重视;然而,他一心想的是“怎得个张环卫来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等等这些与修炼有关的事情,对耗神丧气的政治毫无兴趣。张三丰真人潜心参悟太极和道法,乐于修己度人,广泛传授弟子门人,开创了崭新的武当派。使太极拳法得以流传开来。

真人有很多化名,据现存文献《太岳太和山志》记载:“张三丰,名全一,字玄玄,三丰为其号。《张三丰外传》说:“神仙张三丰,一名君实,一名伸猷,字玄玄,道号昆阳。又称斗蓬,又呼张邋遢。”张三丰真人云游时,见宝鸡山泽幽邃而清,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苍润可喜;于是居住于山中,自号为三丰居士。后来又出现了三峰,居宝,山峰,通,玄一,保和容忍三丰子,思廉,疯汉人等等名号。名号多是因张三丰觉得,他的名号多与古今人同,知之即改,心里才安。这也许是人们难以识其“庐山”真面目的原因之一吧!

实际上,张三丰真人是辽东懿州人,俗名君宝,三丰是他的道号。延佑元年,三丰真人始入终南山,得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此时他己年至六十七岁,在终南山居住修炼四年。他因醉心于修炼上乘太极功夫连边幅也不加修饰;人们反倒不叫他真名字,认识他的人只称他张邋遢或邋遢张,他也乐于接受。他身材颀长而高大,远处看去犹如“龟形鹤背”一样;大耳朵,圆眼睛;他气血充足,头发胡须象戟一般坚硬。张三丰真人的太极内功已达深不可测的地步。不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他身上只穿一件破衲衣和一件蓑衣。隆冬时节他睡卧雪中鼾声如雷。近代太极拳师杨露禅与道家八卦掌传人董海川因比武试探对方内功深浅,一个在冬天穿衬衣,一个在夏天穿棉衣而脸不变色,气不喘,成为武林界的佳话。以此相比,张三丰真人的境界就可想而知了。

真人经常“游方”天下访道授徒,足迹遍涉大江南北。吴图南《国术概论》中说张三丰祖师“北抵燕赵,东至齐鲁,南达韩魏,往来名山古刹。”朱椿题《张三丰神仙像》中也说真人“南游闽楚,东游扶桑”。可见去的地方实在不少。他运用起上乘轻功能一日千里;当年张松溪就是看见他在浙江四明山“登萍渡水”的上乘轻功以后才千方百计赶到武当山拜师学艺的。

张三丰真人灰谐风趣,随性而发;喜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有时他几个月才吃一次食物,有时几天吃一次,可是吃一次饭量非一般人能比。有时“升斗”饭都能吃完。明朝洪武初期,他到武当山修炼内丹上乘功夫,参悟太极拳法。带领弟子“造庵”于后来的“玉虚宫”处。庵前古树有五棵,暗合五行之数,他经常在树下面打坐修炼;猛兽不敢吃他,鸷鸟也不敢去侵犯他。如果是平常百姓像他那样,早就给猛兽吃了。人们认为他有奇功异能,是神仙人物,于是有人向他请教仙术,他认为请教者不具“仙根道骨,”讲了也是白费口舌,因此闭口不答。对于三教经书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有人向他请教经书内容,他可是“发词滚滚、涎津不绝于口,”令请教者十分佩服。时有学道者“邱玄清”请求张三丰祖师收为弟子,邱玄清有幸得到了修炼的真传。

张三丰真人登山轻捷如飞,经常到武当山的三十六涧,七十二峰的每个角落去寻幽揽胜。当时五龙、南岩、紫霄等武当方圆八百里原有建筑都毁于元末战争兵火。他预知到武当山他日将会兴盛起来;便对武当山中的“老修行”说:“吾山异日与今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等地‘粗创’焉。”并带领邱玄清等门下众弟子“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而居住。派弟子“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在“展旗峰”北面山脚盖“草庐”供奉“玄帝”香火,名为“遇真宫”。另在“黄土城”结草庵名叫会仙馆,分别派弟子居住修炼,通过他的这些举措,武当派已初步形成。

 

 

明朝太祖朱元璋听说张三丰真人的声名,先于洪武十七年(1384)下诏书征他入朝,并派遣专使寻找他。这位大修炼家可不愿意去见“鸟尽弓藏”的朱皇帝。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再次下令让张三丰真人的南京弟子沈万山、武当弟子邱玄清请张三丰真人入朝,以满足皇帝养生延年的需求;可他还是不去;遣使寻找也找不到他。此时张真人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原来,张三丰真人因与陕西宝鸡金台观住持友好,先后多次隐居于此。他在洪武二十三年隐居到金台观那一次。因“阳神”出游,形体如己逝世的一样,县里善人“杨轨山”出具棺木收敛。到下葬时听见“棺”内有响声,打开棺盖发现张三丰真人还活着。真人见“杨轨山”具有慧根,可以教化,便收他为弟子;教以修炼之法并带他云游天下。

张三丰真人云游至四川,在成都停留于青羊宫。他写下了《青羊宫留题》以警醒世人要学到真正的方法及时修炼,千万“莫待风波坏了舟”。其文曰:“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学仙的听语言,切莫要盲修瞎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体。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题清净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诀。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文中短短的几句内容指出了修炼的真理所在。

在成都青阳宫期间,张三丰真人听说蜀献王朱椿有慧根,便去会见蜀献王,劝化他修炼大道,蜀献王无意于修炼。他又回到了武当,历经襄汉之间,踪迹更加难以捉摸。洪武二十四(一三九一)年,蜀献王朱椿题《张三丰神仙像》赞曰:“奇骨森立,美髯戟张。距重阳(即全真派王重阳祖师)兮未远,步虚靖(即正一派张虚靖天师)之遗芳。飘飘乎神仙之气,皎皎乎冰雪之肠。爰寻师而问道,岁月亦云其遑遑;既受诀于散圣,复续派于瓜王。全一真之妙理,契未判之纯阳。南游闽楚,东略扶桑。历诸天之洞府,参化人而翱翔。曰儒曰释,曰老曰庄。皆潜通其奥旨,乃怀玉而中藏。”

 

 

随后,张三丰真人游鹤鸣山,真人曾多次往返于武当与鹤鸣山之间。至永乐十一年明成祖朱棣命“龙虎山”道士吴伯理赍捧御书,径诣鹤鸣山筑馆以居。“且以仙人好楼居,乃于山之延祥观后四十余步,因其地位清高草木清华之处,建杰阁而榜以迎仙”。接着,三丰真人上峨眉山(张三丰在明初时就与“夔府”开元寺僧广海友好往来),临别时留诗云:“深入浮屠断世情,奢摩他行恰相应,天花隐隐呈微瑞,风叶琅琅咏大乘。”为广海留下草鞋一双、沉香少许而去。后来广海以此得永乐皇帝(朱棣)赏赐玉环和千佛袈裟,随后,张三丰真人路过江州(今重庆市“老君洞”,留下令人难以领悟的诗词联句。他到云南会同弟子沈万山修炼“内外丹”,服食“大药”。洪武二十五年准备回武当山,经过贵州平越县时见福泉山的山形奇绝。就在“高真观”后面结茅为亭,修炼大道。张三丰真人在福泉山留下了《北斗大法》,《无根树词》,《打坐歌》,手书《龙行大草》碑文真迹一通。

虽然张三丰真人不愿见“朝庭”中的人。可明皇室仍不断派人寻找他。洪武二十三(1390)年朱元璋的儿子湘王―朱柏,到武当山天柱峰寻张三丰。写下《赞张真仙诗》一首。其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猕松下眠。”

明成祖朱棣对张三丰更是景仰渴求,永乐五年(一四零七年)遣给事中胡滢偕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明史·胡滢传》记载了胡滢从永乐五年开始遍行天下,访寻张三丰历十年之久,至永乐十四年乃还,仍求之不得。然而,明成祖朱棣寻访不到张三丰,并不甘心。他于永乐十五年再遣宝鸡医官苏钦手执香书遍访名山访寻。与此同时,明成祖又派龙虎山天师张宇初历天下名山访寻。现存于武当山的龟驮大石碑上,明确的记载了明成祖致张三丰真人《御制书》,其曰﹕“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奉香致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谨致香奉书虔请,拱候云车凤驾,惠然而来,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怀,敬奉书。”明成祖不惜耗损国库资金,命令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等朝中大臣,动用三十万军民工匠;历时十四年大营武当宫观;建成了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座桥梁的巨大工程。明成祖亲自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张三丰真人“吾山异日必大兴”的预言。这在武当史或中国历史上都是十分少见的。在明朝中后期,明英宗赐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封他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也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熹宗加封他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张三丰真人受明朝历代皇帝之推崇不可谓不厚,然而,他却有自己的人生思想:“盖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励精图治之思。古来方士酿祸,皆因游仙入朝,为利之阶。登圣真者,决不为唐之叶法善,宋之林灵素也,前车可鉴矣”,其“闲心忘富贵,总角趣烟霞”;“求吾安命之理,守我修真之道;人竟嚣嚣,我独默默。人皆烦恼,我独清凉”那种不为世俗富贵所动,宁愿“修真”名山福地的行为,体现了道教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淡泊名利、不趋权贵的高风亮节精神,实为后世修炼家之模范。

张三丰真人修道武当山时,他醉心于“师传”的修炼心法,参悟太极图之理。一天,真人在武当后山洞里打坐时,听见外面有喜鹊的叫声。他循声走出洞来,发现一条蛇和喜鹊正在“缠斗”。当喜鹊攻击蛇的头部时,蛇以尾部来还击它;喜鹊攻击蛇的尾部时,蛇用头来攻击喜鹊;喜鹊攻击蛇中部时,蛇的头部和尾部一齐来夹攻喜鹊。最终,想吃蛇肉的喜鹊只好落荒而逃。看见这种情景,张三丰似有所悟,这难倒不就是我反复参悟的太极阴阳互变道理吗?原来太极的道理在自然之中。自然、和谐、阴阳互变。又有什么比这自然的东西更好的呢?于是,张三丰真人顺其自然变化的道理,结合他修炼的内丹功力。以道教所传太极阴阳为体,五行八卦为用,“河图”与“洛书”为经、八卦与九宫为纬、合成太极拳术五行八卦十三式,突出“以武演道,以道显武”的特点。

由此,张三丰真人确立了太极拳以道教的太极,阴阳,内丹元气为理论基础;思想上主张“性命双修”,练养结合。遵循人体的自然规律,动静相间,形神兼备。尤为突出清静自然,柔弱不争,飘然洒脱的思想。形成了即是修身养性,通向大道的方法;又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武术。张三丰祖师发现有修炼内丹而又练“刚猛之拳”的人,用力过猛、失去了中和自然的道理,大伤元气。于是,他以太极拳来改变这些修道者的不当之举,减少那种出力没长进的现象。提出:“愿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的号召,以此来改变技击的不必要消耗。张三丰真人在指导弟子修炼时传下了《道要秘诀歌》、《打坐歌》、《太极拳论》、《练太极拳须聚气敛神论》《龙虎还丹指迷歌》等不下数十种修炼太极拳的经典要论,是为后世传人弟子不可多得的修习资料。

 

 

三:道教太极拳的发展与演变

太极拳在明朝中后期从道教武当山传向民间,形成太极的南北两大宗派和若干分支。北派以王宗岳为宗师,南方以张松溪为代表。张三丰真人在玉虚宫期间,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武林中人宋远桥,俞莲舟,张松溪,俞岱岩,张翠山,殷利亨,莫声谷等人投入门下,得其太极拳与武当剑之传,世称“武当七子”。后张松溪为最,开创武当松溪南派。《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载:“松溪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敬,身若不胜衣,人求其术,辄逊谢避去,时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时倭乱,当事人召之击倭,有僧七十辈,闻松溪名,到鄞求见,松溪蔽匿不出。少年怂恿之,试一往,见诸僧方较技酒楼上,忽失笑,僧知其松溪也,遂求试。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

张松溪晚年回到武当山玉虚宫修炼大道。他兴趣广泛,曾在倭寇侵略明朝东南边境时云游天下,一方面访道授徒,一方面行侠除恶。他痴武如命,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的武术,就虚心吸收。他先后把当时在长江和黄河流域一代的“僧、岳、杜、赵、洪、智、慧”各家拳法揉进太极拳中,形成了不离太极风格,以内丹修炼为主的武当南宗拳法。南宗的传承次递为,张松溪传徒三四人,浙江四明叶近泉功夫最好,叶近泉传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吴昆山传李天目,徐岱。李天目传余仲波、陈茂宏、吴七朗。周云泉传卢绍岐。陈贞石传夏枝溪、董扶舆。孙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单思南传王征南,王征南传黄百家。黄百家这一支传甘凤池。武当武术因此盛行于浙江四明一带。雍正时期,江南大侠甘凤池颇善太极拳法,他功力很深,其曾孙甘淡然在光绪年间亦是武林隐者,称家传拳法为“武当金蟾太极功”曾得杨氏太极拳真传的李瑞东遇到了已逾百岁的甘淡然后;欣然从其学,其功力益见增长。 

长期往来于陕西金台观与武当山之间的张三丰真人把太极拳传给了王宗岳。从此太极拳大兴于北方,在北方迅速传播开来。武当赵堡太极拳传人刘瑞著的《武当赵堡太极拳》一书中提到:武当赵堡太极拳是武当张三丰所传,后其弟子王宗岳将拳传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蒋发。其后,王宗岳将太极拳传授给蒋发,因蒋发是河南赵堡镇人,后世便在太极拳前面加上赵堡二字,是为赵堡太极拳。蒋发传授太极拳给邢嘉怀和陈王庭,蒋发传给邢喜怀的这支太极拳传承次第是: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伯-王柏青-张宗禹-张彦―陈清平-和兆元、任长春、武禹襄等。和兆元这一支传到国民党时期,有西安二郑(郑悟清,郑伯英)以太极功夫在西安广泛传授弟子。使近现代的赵堡太极拳在西北大量传播开来。任长春传弟子杜元化等人,杜元化根据自己练拳体会,著有《太极正宗》一书流传到今天。武禹襄继承了赵堡太极拳后,又形成了武氏太极拳。在武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郝(月如)氏太极拳,孙(禄堂)氏太极拳。一代宗师孙禄堂集形意,八卦,太极于一身,曾上武当得到《道经》的修炼内容。功夫练至出神入化,一身与敌较技无数,从未输给敌手,孙禄堂晚年无疾而终,颇合武当派得道之士的迹象。

陈王庭的《长短句》“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刹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与不干,废也不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那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王庭深受武当派神仙思想的影响。他那清静自然,超然物外的道教思想跃然于纸上。《黄庭经》是魏晋时道教茅山派宗师魏华存所写的修炼经书。在唐宋时期,茅山派的宗师在武当山传授道法,《黄庭经》落根武当山。在以后的武当派传承中,《黄庭经》和《道德经》一直作为武当弟子修炼的必修课。执掌武当道教达十年之久的“丘玄清”,被皇帝朱元璋授予“嘉议大夫太常寺卿”的诰命;但他内丹与炼太极拳修炼从未中断过,《黄庭》,《道德》不缀于口。临终对徒弟说:“我当谢天恩弃尘世去也”,端坐寂然而逝。《华州志》载:“孙碧云受张三丰之教得仙”。杨善澄“谈太极,至乎无极之妙。”卢秋云,周真德,杨善澄,刘古泉被人们称为“太和四仙”,其太极自是得张三丰祖师真传。在他们的心目中,太极拳不是单一的武术,而是通向大道之路;因此,武当山的这些太极传人多为秘密修炼。

在武当派祖庭里,要求较高。尤其重视择人而授,讲究仙根道骨;品德端正者才能继承正宗的太极拳法;多为秘密传授,尤其注重心法口诀。因此称在武当祖庭承传的太极拳为武当秘传太极拳,武当秘传太极拳的特点是先要打坐、站桩,把内功练成,然后练拳架。拳架里每一动,要丹田内转与形体势合,目标直指“九转还丹”。如果丹田里没有“内容”,则是转不动的。武当秘传太极拳基本上保持张三丰真人的修炼原貌。近现代,武当本山有严嘉康、徐本善、李昊天、培元尘、朱诚德、吕明道、游玄德等各位道长继承了武当派秘传太极拳。这些道教武当派传人严遵“不徒作技艺之末”的祖训,他们少以秘传太极拳法示人,寻求各种机缘,潜心于内丹的修炼,穷究性命之学。从陈王庭的《长短句》中,来看,却也不乏武当传人的作风。

太极拳传入陈家沟以后,其传人把炮捶的内容掺入到太极拳中,形成了独特的陈氏太极拳。陈家沟太极拳与武当南宗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以及在武当本山所传以内丹修炼为主的武当秘传太极拳风格都大不相同。时至今日,在陈家沟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清末,陈氏太极拳宗师陈长兴传太极拳给杨露禅。杨家以超凡的功夫使太极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世称“杨露禅创天下,杨班候打天下”。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又演变出了吴(全佑)氏,李(瑞东)氏等等,民国时,有宋远桥的后人宋书铭先生善家传三十七式太极拳,其功力深厚,称三十七式太极拳源自张三丰真人。自然门武术家万簌声学的“张三丰原式太极拳”都说来自于张三丰的正脉。 

结语:

综上所述,寻根溯源、太极拳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知道了太极拳是“道”的产物,太极拳在道教里由酝酿,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太极拳的面世是张三丰真人长期从事内丹修炼加以溶汇贯通的结果。太极拳把高深的道教思想简单扼要化,体现出道教不尚空谈、注重实际的朴素自然作风;太极拳是道教独善其身和济世利群思想的具体手段。太极拳能迅速传播开来,武当,赵堡,陈家沟、杨氏,武氏,吴氏,孙氏等各代传人都“功不可抹”。时至今日,太极拳已遍及中华神州大地,甚至走出国门。她那修身养性,强身自卫的功能以及那自然朴实的道教哲学底蕴,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本文追述太极之过去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理清道教太极拳发展演变的脉络,旨在方便太极拳修炼者寻根求源,从中能更加提高境界,从而享受到道教的福、德、寿、善。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文中错误之处较多,在此,诚挚的盼望各位老师指正。

武当山旅游网为全国旅游同行和旅行者提供湖北旅游地接武当山旅游专线等,武当山武术会议培训武当山养生辟谷租车酒店票务导游预定服务期待您的来电:07195661444
地址:湖北省武当山特区太和路36号 邮编:442714
行业经营许可证号:L-HUB-GN06032
版权所有 十堰市武当山特区假日旅行社有限公司
鄂ICP备05002163号 技术支持:建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