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站内搜索 | 我要留言
湖北景点介绍游客怎么到武当山旅游交通图
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文化 >>武当功夫 >>张三丰祖师 >>肯定张三丰的史著十例
武当文化
酒店预订更多>>
张三丰祖师
肯定张三丰的史著十例
作者:武当山假日旅行社来源:武当山假日旅行社 日期:2012-05-23 09:52点击:3529 次
张三丰是道教历史上有名人物之一,尤显名于明代。这里肯定其人的存在,并根据文献先后举出十例。
    1.《大岳太和山志》
    明任自垣(约在1350——1431)撰《大岳太和山志》,载有湘献王柏《赞张真仙诗》,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户空寂大松裹,独有老猕松下眠。张玄玄,爱神仙。匪抑乘飚游极表,茅龙想驭游青天①。”
    万历十二年(1584)《襄阳府志》作《张真仙诗赞》。《张三丰全集》作《太和山寻张三丰故居》朱彝尊撰《明诗?综》与《张三丰全集》本同,各书中文字微有出入,但诗的大体精神则相同。山志中还有朱柏的《赐王龙李狐云》诗一首。
    湘南王柏(1371——1399)是朱元璋十二子,“顺妃胡氏出也”②。而解缙《天潢玉牒》作“第十一子湘献王”。《明史?诸王传》,湘献王柏“洪武十一年封,十八年就藩荆州,性嗜学读书,……尤善道家言,自号紫虚子。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讯。柏惧无以自明,围宫焚死③。”《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八年冬十月乙己湘王柏之国荆州府④,而《明史》作十八年就藩荆洲,微有出入。
    1982年武当山修公路时,于紫宵宫门外,出土“金龙、玉简”文物,上刻有“上清大洞玄都三景弟子湘王⑤。”湘王当时投金龙、玉简于武当福地。玉简时间为建文元年(1399)正月十五日。胡昌福先生曾撰有专门考证文章。
    嘉靖十六年(1537)方升撰《太岳志略》有“李德囦(即渊字)号古岩,金台人。自幼入陕西重阳万寿宫出家。……壮年游武当紫霄宫。……徙元和观,洪武二十三年(1390)湘王殿下来谒武当天柱峰,见师有修炼之功,益嘉之,赐住荆州府长春观⑥。”从以上记载,湘王柏《赞张真仙诗》和《赐五龙李孤云诗》以及赐住长春观,是在洪武二十三年,最晚限度是在“阖宫焚死”之前。湘王柏死于建文元年四月十三日也。
    蜀王朱椿有《赠张三丰先生》与《送张三丰先生遨游》二诗,确切时间则无旁证,暂为缺之。朱椿逝年为永乐二十一年(1423)二月壬戍,“蜀王椿薨⑦”所记载。
    2.《皇明恩命世录》
  张宇初(1361——1410)访张三丰,在《皇明恩命世录》,有《命邀请真仙张三仹敕》,“敕真人张宇初,今发去请张真仙书一通,香一炷,真仙到山中,尔即投此,敬邀一来,以慰朕,企伫之诚,故敕,广运,永乐六年十月初七日,之宝⑧。”还有《再命寻访张三仹》一敕,时间为永乐七年八月十三日。张宇初《岘泉集》有《题武当太和》和《宿武当别馆》二诗。张宇初逝于永乐八年(1410)三月辛卯日,《太宗实录》有所记载,当时,皇太子朱高炽遣官赐祭。附带说明:《皇明恩命世录》与明《大岳太和山志》,丰都作仹,其他文献则无有。张宇初曾纂修过《永乐大典》。
    3.《大岳太和山志?御制书》
    宣德间《大岳太和山志》有永乐皇帝《御制书》:“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仹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竭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谨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监,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怀,敬奉书。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⑨。”据明文献云,此碑在玉虚宫大殿前,今已无。黄瑜撰《双槐岁钞》与《大岳太和山志》完全一致。傅维鳞撰《明书》作二月六日。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作《赠张三丰书制》,为永乐十三年(1415)三月十五日。而陆深撰《玉堂漫笔》作十五年。《张三丰全集》亦有此制文,还有其他文献都记载此文,在此不赘。碑文和书刻文字上微有出入,实并不奇怪,因为永乐遣使时间不同,只有把时间更改一下,原来敕文,照旧可用。关于《御制书》,初步统计,地方志乘记载,有六处刻石。在永乐十年(1412)三月初十日,还有《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朕敬慕真仙张三仹老师⑩”。在同年三月初六日,又有《诗赐虚玄子孙碧云》,“若遇真仙张有道,为言伫俟长相思⑾”之句。
    4.《大邑县志》
    清赵彬纂修《大邑县志》,有宣德二年(1427)蒋夔撰《张神仙祠堂记》云:“大明永乐十五年(1417)丁酉春正月,上请道士臣吴伯理,钦奉太宗文皇帝玉音赉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所冀惠然降监,以副拳拳仰慕之怀云,是年夏始至兹山⑿。”在同年还有蜀府伴读蔡长通撰《迎仙阁记》。嘉靖四十一年(1562)应天巡抚眉山张景贤撰《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都谈及张三丰在鹤鸣山之事。鹤鸣山是汉张道陵修真之处,又是道教二十四治之首,所以张三丰来此山,缅怀其祖天师,也是必然情理之事。
    清娄近垣撰《龙虎山志》,有吴伯礼(礼应作理)传:“吴伯礼,号巢云子,龙虎山道士。永乐中任上清宫提点,随四十三代真人访张三丰,遂入蜀,居鹤鸣山 ⒀”。吴伯理的“结坛诵经,气告山灵。”与张宇清(四十四年天师)的《奏疏式》云:“委差仙官神吏,遍历名山 大川,岩穴洞府搜访三丰神仙⒁。”祈祷山灵和真武大帝,希望张三丰早赐光临。皆是完成外出遣访使命。
    5.《大岳太和山志》
    明代文献首次载有张三丰传的,是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始,不妨全录:“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仹。相传留候之裔,不知何许人?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中作一髻。手执方尺,身披一衲,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傍若无人。有请益者,终日不答一语,乃至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诳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真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尝与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旦初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芦,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嘱!至嘱!洪武二十三年(1390),拂袖长往,不知所止。二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可请来。永乐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书,累遣使臣请之不获,后十年敕大臣,师之所言,信不虚矣⒂。”
    山志前有进《大岳太和山志》表,尾有宣德六年(1431)三月,曰:“钦差太常寺丞任自垣谨上表。”任自垣是镇江府阳县人,出家于茅山元符万宁宫。曾纂修《永乐大典》,又同胡潆寻访张三丰,又是纂修明《道藏》经的总裁。先为道录司右玄义,又升为太和山玉虚宫的提点,《太宗实录》有所记载提点之事。宣德三年(1428)二月十九日为太常寺寺丞。他所写的张三丰传,是可以信史,不容怀疑的。而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在杨士奇(1365——1444)编的《文渊阁书目》中,也记载此山志,分为上下卷第一橱。北京图书馆收藏善本书有“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上下”,与杨士奇记载完全一致。
    6.《禅玄显教编》
    南郡杨溥(1372——1446)撰《禅玄显教编》,记有张三丰事数则:“三丰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尝于人家门户,虽锁封固,以针剌之即开,故人又号张剌闼云。”又云:“本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殓讫,监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入蜀见蜀王。…后入武当,或游襄邓间,永乐中命胡忠安潆,驰传遍索于天下,不限时月,数年竟无所见,乃为忆仙宫以待之⒃。”
    书中杨溥所记佛道二教人物,有二十二人,大都显赫于洪武永乐间,明代文献中都有记载。此书人物中,提到洪熙朝,只有一人。杨溥湖北石首县人,是建文二年进士,洪熙元年七月入内阁,直到逝世,晚年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曾参与纂修《永乐大典》,又曾修太宗、仁宗、宣宗三朝实录任总裁。此书可能最早撰于宣宗时代,最晚也在正统逝世之前。杨溥自属“南郡”,以别当时在西二杨之府第也。
    7.《御赐张三丰铜碑》
    英宗朱祁镇《御赐张三丰铜碑》,互碑划为三格,碑首为篆额,中为诰文,下为张三丰像。碑文云:“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仙风道骨。得大地之真元,秘典灵文,集阴阳之正气。顾长生久视之术,成超凡人圣之功。旷世一逢,奇踪罕见。尔真仙张三丰芳姿颖异,雅思孤高,存想专精,炼修坚定。得仙录之宝诀,饵金鼎之灵膏,是以名隶丹台。神游玄圃,去来倏忽,岂但烟霞之栖,隐显渺茫,实同造化之妙。兹特赠尔为通微显化真人,锡之诰命,以示褒崇。于戏!蜕形不老,永惟物外之逍遥,抢道绝伦,盖动寰中景慕,尚期指要,式惠来英。天顺三年(1459)四月十三日。”
    焦闳(1541——1620)编辑《献微录》张三丰传中载有此文,与宝鸡金台观之碑完全一致。惜金台观碑文中有残损处。陈垣编篡《道家金石略》(而缺“神游玄圃……实同造化”二十二字。)中亦收此文。在个别字上微有出入,但碑文年代完全一致。(本文引用之文,系于1979年在武当元和观抄录的。如果有差错,希望斧正。)康熙四十一年(1702)甘肃《岷州志》亦收录此碑文,作《成祖赠三丰制》,显然误载,又无年月。
    8.《大明一统志?仙释》
    天顺五年(1461),李贤等纂修《大明一统志?仙释》中,有几处载有张三丰的事迹。山东青州府有:“张三丰永乐间,隐于青州云门山之阳,修炼洞中,太宗赐号三丰,莫知所终,今青州有张仙洞。”凤翔府有“张三丰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本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验讫,监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人蜀见蜀王。又入武当山,或游襄、邓间。永乐间遣使寻访不遇,为宫以待之。”襄阳府有“张三丰,不知何许人?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结庵玉虚宫王树边。身长七尺,美髯如戟。经书一览即成诵,寒暑惟一箬笠,日行千里。静则瞑目旬日,所啖斗升辄尽,或穷谷数月自若也,应显不测,莫知所在。时称张仙云。”邛州有“张三丰,洪武末自陕西来鹤鸣山修道,往来于山者半年,后不知踪迹⒄。”
    永乐十六年(1418)太宗“诏纂修天下郡县志书”。但是永乐未能完成此书,崩于榆木川。后来曾孙朱祁钰在景泰七年(1456),陈循等纂修成《寰宇通志》,景泰帝并亲撰序文,惜其书无列仙释科目。其史朱祁镇复辟之后,又进行一次重纂。英宗在天顺二年(1458)八月已卯,“敕谕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贤……太宗皇帝,尝命儒臣修之,未底于成。景泰间虽已成名,而繁简失宜,去取未当。今命卿等折衷群书,务臻精要,继成文祖之初志⒅。”此书在天顺五年五月完成,名为《大明一统志》。天顺帝亲自撰序,大学士李贤撰进书表。
    《大明一统志?仙释》中,有关张三丰事迹四则,是由地方志乘而来,确定可靠,可以为信史而无疑。(后三则为天顺初刻本,前一则为隆庆前后刻本,在人物中有所续增,又有承天府记载。)
  还有李贤(1408——1466)撰《古穰集》中,有《宝鸡县怀古》诗,“尚父钓时番石在,张仙游处道宫存⒆”之句。
    9.《张三丰遗迹记》
    宝鸡县金台观,有《张三丰遗迹记》一碑,南阳张用浣识,陈仓刘俊篆额,宝鸡县儒学教谕,罗山张谦书丹,碑文云:“予幼稚时,闻先父均州知州,赠吏部侍郎。公语人曰:真仙陕西宝鸡人。大元中于吾河南开封知州,赠吏部侍郎。公语人曰:真仙陕西宝鸡人,大元中于吾河南开封府、鹿邑太清宫出家。吾先世开封之柘城县人,柘城与鹿邑近犬牙,相往吾家,离宫仅十五里,真仙与吾高祖荣相识,常往来于家托为施主,最亲密,亦爱重吾父叔廉公勤学。元末吾父避兵来郏邑,占籍为是邑人。真仙洪武中,亦来邑之西关玉阳观,与道士李白云老先生交甚厚,旅寓数月。时吾方十三,在观读书。真仙问曰:“汝谁家子也?吾答曰:故父柘城张叔廉,因避兵徙家于此。真仙曰:我乃张玄玄,昔在柘城时,多扰汝家。……越月真仙北行,吾同白云先生送至邑之北关外。别后,见真仙之行,足不履地,时人已异之。永乐初太宗文皇帝入正大统,遣礼科都给事中胡潆斋香书,编历天下名山访求之。时吾以儒官升詹事府主薄,与公备言少时,曾识真仙之由,公遂荐吾同往寻之,至武当均州久之弗遇。公回京复奏,上乃遣公往,必欲得真仙出而一见,特升吾为均州守。……予时虽幼稚闻斯言常记之,兹适公巡至宝鸡,暇乃游真仙旧时修真洞。因成俚语一首跋于后云:一自飞升近百春,陵原仙洞已生尘。烟消丹室空存鼎,花满桃园不见人。全阙几回朝望气,蓬莱何处夜修真。家君出守因相识,久俟云车谒紫寰。大明天顺六年(1462)岁次壬午九月吉旦立。”
    一般碑文都用撰者为某某,而此碑用识,不用撰者。因为张用浣乃述其父之言也。(立此碑时,张用浣官为吏部右侍郎,其祖父张维字叔廉,在洪武时为国子监学正。)张三丰与张家有几代的交情,来往密切,故其父张朝用(位),受到胡潆荐举,得到永乐帝的青眯,同胡潆遍历名山寻访张真仙。武当为均州所辖之地,所以张位陲为均州知州,恭候张真仙降监,结果终归失望,未能完成夙愿。此碑首次提出张三丰籍贯为宝鸡人。另张三丰确定是鹿邑太清宫的道士,太清宫是老子降生地,故道教奉为祖庭。金台观之碑文保存完好,此碑乃予抄录。清初汪价撰《中州杂俎》,记载张三丰与李白云张叔廉事。
    10.《贵州图经新志》
    明弘治间,篡修《贵州图经新志》,在平越卫中,有张三丰传,“张仙人,不知何许人?以洪武间来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教信以葬地曰:远远长龙自北来,脉流成右建僧台。前峰凹处堪为冢,若葬真泉步玉阶。已而别信曰:武当山再会。信恳留闭之室中,未久寂然,不知所往。后信以功封隆平候,监修武当宫观,果再会其人焉。”在寺观中,有“高真观,在卫城西南福泉山上,洪武二十二年(1389),指挥张信建。”“月山寺在卫城南二里,洪武二十一年,指挥戴旺建(20)。”
    从张三丰诗看来,是精于堪舆之学,但并无有纳骨于石牛口中之事。后来所有《贵州通志》,都未有葬地诗记载。高真观是张三丰礼斗处,明陆灿(1494——1551)撰有《礼斗亭碑记》,有云:“昔仙人三丰张先生,栖遁于兹,作亭以礼斗焉。”陆灿在嘉靖朝谪戍都匀驿。
    万历二十五年(1597)篡修《贵州通志》,有:“张三丰,不知何许人,洪武间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指城南月山寺右地曰:葬此后必封候世禄,张信从之。后果以功封隆平候,奉命修武当山,偶遇三丰,接谈少顷,忽然不知所往。常自叙曰:幼年慕道,长岁求玄,识至人之奥旨,悟义理之深玄。识取梦中之梦,钩探玄上之玄。自从见了娘生面,笑指蓬莱在目前。又诗云:少年立志道心坚,跳出樊笼出水莲。散尽锦云空似洗,一轮明月挂长天(21)。”
    以上二志所载张三丰诗文,前为相地,后为修道经过和悟道之语,皆是研究张三丰思想很好的资料,惜《张三丰全集》未曾收录。二志皆有“洪武间寓高真观”之语,但无具体年代。平越设卫在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而高真观建于洪武二十二年,可以肯定张三丰来平越乃是建观前后,最低 限度是张信调回金陵之前。但是张信何时回金陵,史元记载,只有“惠帝初即位,大臣荐信勇谋,调北平都司(22)。从此看是建文改元之年。如果张三丰在平越时间解决了,云贵其他各地事迹,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二志皆云:张三丰“不知何许人”。而《张三丰仙师外传》和谈迂《枣林杂俎》皆为“闽人”,并且“以军籍戍平越”。清代纂修的《贵州通志》大体上皆沿袭《外传》之说。也许来自郭子章的《黔记》。可是明代二志乘,并无其说。说明早期地方志乘,较为真实可靠。关于张信葬亲之事,见后遗事中,此处不赘。
    以上所举例证,来源于金石、官修舆地、地方志乘等文献。这些撰者,有的纂修《永乐大典》,有的修过三朝实录,有的是纂修《道藏》经的总裁,有的奉命遍历名山寻访张仙,有的是掌管道教的天师,有的是地方高级的父母官。他们记录下的文献,完全可以为信史,例证是经过筛选的。本文重点以武当为主,其次为宝鸡金台观、四川大邑鹤鸣山、贵州福泉的高真观。因此四处,对后世影响较大,骚人墨客,怀念张仙,留下许多题咏。还有些正史、文集、笔记以及地方志乘有关于张三丰的记载,只好割爱了。通过以上文献资料,已足以证明张三丰在历史上道道地地确有其人。那些怀疑和否定之说是欠考证的。
    张三丰是道教历史上有名人物之一,尤显名于明代。这里肯定其人的存在,并根据文献先后举出十例。
    1.《大岳太和山志》
    明任自垣(约在1350——1431)撰《大岳太和山志》,载有湘献王柏《赞张真仙诗》,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户空寂大松裹,独有老猕松下眠。张玄玄,爱神仙。匪抑乘飚游极表,茅龙想驭游青天①。”
    万历十二年(1584)《襄阳府志》作《张真仙诗赞》。《张三丰全集》作《太和山寻张三丰故居》朱彝尊撰《明诗?综》与《张三丰全集》本同,各书中文字微有出入,但诗的大体精神则相同。山志中还有朱柏的《赐王龙李狐云》诗一首。
    湘南王柏(1371——1399)是朱元璋十二子,“顺妃胡氏出也”②。而解缙《天潢玉牒》作“第十一子湘献王”。《明史?诸王传》,湘献王柏“洪武十一年封,十八年就藩荆州,性嗜学读书,……尤善道家言,自号紫虚子。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讯。柏惧无以自明,围宫焚死③。”《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八年冬十月乙己湘王柏之国荆州府④,而《明史》作十八年就藩荆洲,微有出入。
    1982年武当山修公路时,于紫宵宫门外,出土“金龙、玉简”文物,上刻有“上清大洞玄都三景弟子湘王⑤。”湘王当时投金龙、玉简于武当福地。玉简时间为建文元年(1399)正月十五日。胡昌福先生曾撰有专门考证文章。
    嘉靖十六年(1537)方升撰《太岳志略》有“李德囦(即渊字)号古岩,金台人。自幼入陕西重阳万寿宫出家。……壮年游武当紫霄宫。……徙元和观,洪武二十三年(1390)湘王殿下来谒武当天柱峰,见师有修炼之功,益嘉之,赐住荆州府长春观⑥。”从以上记载,湘王柏《赞张真仙诗》和《赐五龙李孤云诗》以及赐住长春观,是在洪武二十三年,最晚限度是在“阖宫焚死”之前。湘王柏死于建文元年四月十三日也。
    蜀王朱椿有《赠张三丰先生》与《送张三丰先生遨游》二诗,确切时间则无旁证,暂为缺之。朱椿逝年为永乐二十一年(1423)二月壬戍,“蜀王椿薨⑦”所记载。
    2.《皇明恩命世录》
  张宇初(1361——1410)访张三丰,在《皇明恩命世录》,有《命邀请真仙张三仹敕》,“敕真人张宇初,今发去请张真仙书一通,香一炷,真仙到山中,尔即投此,敬邀一来,以慰朕,企伫之诚,故敕,广运,永乐六年十月初七日,之宝⑧。”还有《再命寻访张三仹》一敕,时间为永乐七年八月十三日。张宇初《岘泉集》有《题武当太和》和《宿武当别馆》二诗。张宇初逝于永乐八年(1410)三月辛卯日,《太宗实录》有所记载,当时,皇太子朱高炽遣官赐祭。附带说明:《皇明恩命世录》与明《大岳太和山志》,丰都作仹,其他文献则无有。张宇初曾纂修过《永乐大典》。
    3.《大岳太和山志?御制书》
    宣德间《大岳太和山志》有永乐皇帝《御制书》:“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仹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竭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谨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监,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怀,敬奉书。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⑨。”据明文献云,此碑在玉虚宫大殿前,今已无。黄瑜撰《双槐岁钞》与《大岳太和山志》完全一致。傅维鳞撰《明书》作二月六日。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作《赠张三丰书制》,为永乐十三年(1415)三月十五日。而陆深撰《玉堂漫笔》作十五年。《张三丰全集》亦有此制文,还有其他文献都记载此文,在此不赘。碑文和书刻文字上微有出入,实并不奇怪,因为永乐遣使时间不同,只有把时间更改一下,原来敕文,照旧可用。关于《御制书》,初步统计,地方志乘记载,有六处刻石。在永乐十年(1412)三月初十日,还有《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朕敬慕真仙张三仹老师⑩”。在同年三月初六日,又有《诗赐虚玄子孙碧云》,“若遇真仙张有道,为言伫俟长相思⑾”之句。
    4.《大邑县志》
    清赵彬纂修《大邑县志》,有宣德二年(1427)蒋夔撰《张神仙祠堂记》云:“大明永乐十五年(1417)丁酉春正月,上请道士臣吴伯理,钦奉太宗文皇帝玉音赉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所冀惠然降监,以副拳拳仰慕之怀云,是年夏始至兹山⑿。”在同年还有蜀府伴读蔡长通撰《迎仙阁记》。嘉靖四十一年(1562)应天巡抚眉山张景贤撰《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都谈及张三丰在鹤鸣山之事。鹤鸣山是汉张道陵修真之处,又是道教二十四治之首,所以张三丰来此山,缅怀其祖天师,也是必然情理之事。
    清娄近垣撰《龙虎山志》,有吴伯礼(礼应作理)传:“吴伯礼,号巢云子,龙虎山道士。永乐中任上清宫提点,随四十三代真人访张三丰,遂入蜀,居鹤鸣山 ⒀”。吴伯理的“结坛诵经,气告山灵。”与张宇清(四十四年天师)的《奏疏式》云:“委差仙官神吏,遍历名山 大川,岩穴洞府搜访三丰神仙⒁。”祈祷山灵和真武大帝,希望张三丰早赐光临。皆是完成外出遣访使命。
    5.《大岳太和山志》
    明代文献首次载有张三丰传的,是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始,不妨全录:“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仹。相传留候之裔,不知何许人?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中作一髻。手执方尺,身披一衲,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傍若无人。有请益者,终日不答一语,乃至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诳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真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尝与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旦初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芦,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嘱!至嘱!洪武二十三年(1390),拂袖长往,不知所止。二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可请来。永乐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书,累遣使臣请之不获,后十年敕大臣,师之所言,信不虚矣⒂。”
    山志前有进《大岳太和山志》表,尾有宣德六年(1431)三月,曰:“钦差太常寺丞任自垣谨上表。”任自垣是镇江府阳县人,出家于茅山元符万宁宫。曾纂修《永乐大典》,又同胡潆寻访张三丰,又是纂修明《道藏》经的总裁。先为道录司右玄义,又升为太和山玉虚宫的提点,《太宗实录》有所记载提点之事。宣德三年(1428)二月十九日为太常寺寺丞。他所写的张三丰传,是可以信史,不容怀疑的。而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在杨士奇(1365——1444)编的《文渊阁书目》中,也记载此山志,分为上下卷第一橱。北京图书馆收藏善本书有“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上下”,与杨士奇记载完全一致。
    6.《禅玄显教编》
    南郡杨溥(1372——1446)撰《禅玄显教编》,记有张三丰事数则:“三丰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尝于人家门户,虽锁封固,以针剌之即开,故人又号张剌闼云。”又云:“本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殓讫,监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入蜀见蜀王。…后入武当,或游襄邓间,永乐中命胡忠安潆,驰传遍索于天下,不限时月,数年竟无所见,乃为忆仙宫以待之⒃。”
    书中杨溥所记佛道二教人物,有二十二人,大都显赫于洪武永乐间,明代文献中都有记载。此书人物中,提到洪熙朝,只有一人。杨溥湖北石首县人,是建文二年进士,洪熙元年七月入内阁,直到逝世,晚年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曾参与纂修《永乐大典》,又曾修太宗、仁宗、宣宗三朝实录任总裁。此书可能最早撰于宣宗时代,最晚也在正统逝世之前。杨溥自属“南郡”,以别当时在西二杨之府第也。
    7.《御赐张三丰铜碑》
    英宗朱祁镇《御赐张三丰铜碑》,互碑划为三格,碑首为篆额,中为诰文,下为张三丰像。碑文云:“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仙风道骨。得大地之真元,秘典灵文,集阴阳之正气。顾长生久视之术,成超凡人圣之功。旷世一逢,奇踪罕见。尔真仙张三丰芳姿颖异,雅思孤高,存想专精,炼修坚定。得仙录之宝诀,饵金鼎之灵膏,是以名隶丹台。神游玄圃,去来倏忽,岂但烟霞之栖,隐显渺茫,实同造化之妙。兹特赠尔为通微显化真人,锡之诰命,以示褒崇。于戏!蜕形不老,永惟物外之逍遥,抢道绝伦,盖动寰中景慕,尚期指要,式惠来英。天顺三年(1459)四月十三日。”
    焦闳(1541——1620)编辑《献微录》张三丰传中载有此文,与宝鸡金台观之碑完全一致。惜金台观碑文中有残损处。陈垣编篡《道家金石略》(而缺“神游玄圃……实同造化”二十二字。)中亦收此文。在个别字上微有出入,但碑文年代完全一致。(本文引用之文,系于1979年在武当元和观抄录的。如果有差错,希望斧正。)康熙四十一年(1702)甘肃《岷州志》亦收录此碑文,作《成祖赠三丰制》,显然误载,又无年月。
    8.《大明一统志?仙释》
    天顺五年(1461),李贤等纂修《大明一统志?仙释》中,有几处载有张三丰的事迹。山东青州府有:“张三丰永乐间,隐于青州云门山之阳,修炼洞中,太宗赐号三丰,莫知所终,今青州有张仙洞。”凤翔府有“张三丰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本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验讫,监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人蜀见蜀王。又入武当山,或游襄、邓间。永乐间遣使寻访不遇,为宫以待之。”襄阳府有“张三丰,不知何许人?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结庵玉虚宫王树边。身长七尺,美髯如戟。经书一览即成诵,寒暑惟一箬笠,日行千里。静则瞑目旬日,所啖斗升辄尽,或穷谷数月自若也,应显不测,莫知所在。时称张仙云。”邛州有“张三丰,洪武末自陕西来鹤鸣山修道,往来于山者半年,后不知踪迹⒄。”
    永乐十六年(1418)太宗“诏纂修天下郡县志书”。但是永乐未能完成此书,崩于榆木川。后来曾孙朱祁钰在景泰七年(1456),陈循等纂修成《寰宇通志》,景泰帝并亲撰序文,惜其书无列仙释科目。其史朱祁镇复辟之后,又进行一次重纂。英宗在天顺二年(1458)八月已卯,“敕谕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贤……太宗皇帝,尝命儒臣修之,未底于成。景泰间虽已成名,而繁简失宜,去取未当。今命卿等折衷群书,务臻精要,继成文祖之初志⒅。”此书在天顺五年五月完成,名为《大明一统志》。天顺帝亲自撰序,大学士李贤撰进书表。
    《大明一统志?仙释》中,有关张三丰事迹四则,是由地方志乘而来,确定可靠,可以为信史而无疑。(后三则为天顺初刻本,前一则为隆庆前后刻本,在人物中有所续增,又有承天府记载。)
  还有李贤(1408——1466)撰《古穰集》中,有《宝鸡县怀古》诗,“尚父钓时番石在,张仙游处道宫存⒆”之句。
    9.《张三丰遗迹记》
    宝鸡县金台观,有《张三丰遗迹记》一碑,南阳张用浣识,陈仓刘俊篆额,宝鸡县儒学教谕,罗山张谦书丹,碑文云:“予幼稚时,闻先父均州知州,赠吏部侍郎。公语人曰:真仙陕西宝鸡人。大元中于吾河南开封知州,赠吏部侍郎。公语人曰:真仙陕西宝鸡人,大元中于吾河南开封府、鹿邑太清宫出家。吾先世开封之柘城县人,柘城与鹿邑近犬牙,相往吾家,离宫仅十五里,真仙与吾高祖荣相识,常往来于家托为施主,最亲密,亦爱重吾父叔廉公勤学。元末吾父避兵来郏邑,占籍为是邑人。真仙洪武中,亦来邑之西关玉阳观,与道士李白云老先生交甚厚,旅寓数月。时吾方十三,在观读书。真仙问曰:“汝谁家子也?吾答曰:故父柘城张叔廉,因避兵徙家于此。真仙曰:我乃张玄玄,昔在柘城时,多扰汝家。……越月真仙北行,吾同白云先生送至邑之北关外。别后,见真仙之行,足不履地,时人已异之。永乐初太宗文皇帝入正大统,遣礼科都给事中胡潆斋香书,编历天下名山访求之。时吾以儒官升詹事府主薄,与公备言少时,曾识真仙之由,公遂荐吾同往寻之,至武当均州久之弗遇。公回京复奏,上乃遣公往,必欲得真仙出而一见,特升吾为均州守。……予时虽幼稚闻斯言常记之,兹适公巡至宝鸡,暇乃游真仙旧时修真洞。因成俚语一首跋于后云:一自飞升近百春,陵原仙洞已生尘。烟消丹室空存鼎,花满桃园不见人。全阙几回朝望气,蓬莱何处夜修真。家君出守因相识,久俟云车谒紫寰。大明天顺六年(1462)岁次壬午九月吉旦立。”
    一般碑文都用撰者为某某,而此碑用识,不用撰者。因为张用浣乃述其父之言也。(立此碑时,张用浣官为吏部右侍郎,其祖父张维字叔廉,在洪武时为国子监学正。)张三丰与张家有几代的交情,来往密切,故其父张朝用(位),受到胡潆荐举,得到永乐帝的青眯,同胡潆遍历名山寻访张真仙。武当为均州所辖之地,所以张位陲为均州知州,恭候张真仙降监,结果终归失望,未能完成夙愿。此碑首次提出张三丰籍贯为宝鸡人。另张三丰确定是鹿邑太清宫的道士,太清宫是老子降生地,故道教奉为祖庭。金台观之碑文保存完好,此碑乃予抄录。清初汪价撰《中州杂俎》,记载张三丰与李白云张叔廉事。
    10.《贵州图经新志》
    明弘治间,篡修《贵州图经新志》,在平越卫中,有张三丰传,“张仙人,不知何许人?以洪武间来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教信以葬地曰:远远长龙自北来,脉流成右建僧台。前峰凹处堪为冢,若葬真泉步玉阶。已而别信曰:武当山再会。信恳留闭之室中,未久寂然,不知所往。后信以功封隆平候,监修武当宫观,果再会其人焉。”在寺观中,有“高真观,在卫城西南福泉山上,洪武二十二年(1389),指挥张信建。”“月山寺在卫城南二里,洪武二十一年,指挥戴旺建(20)。”
    从张三丰诗看来,是精于堪舆之学,但并无有纳骨于石牛口中之事。后来所有《贵州通志》,都未有葬地诗记载。高真观是张三丰礼斗处,明陆灿(1494——1551)撰有《礼斗亭碑记》,有云:“昔仙人三丰张先生,栖遁于兹,作亭以礼斗焉。”陆灿在嘉靖朝谪戍都匀驿。
    万历二十五年(1597)篡修《贵州通志》,有:“张三丰,不知何许人,洪武间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指城南月山寺右地曰:葬此后必封候世禄,张信从之。后果以功封隆平候,奉命修武当山,偶遇三丰,接谈少顷,忽然不知所往。常自叙曰:幼年慕道,长岁求玄,识至人之奥旨,悟义理之深玄。识取梦中之梦,钩探玄上之玄。自从见了娘生面,笑指蓬莱在目前。又诗云:少年立志道心坚,跳出樊笼出水莲。散尽锦云空似洗,一轮明月挂长天(21)。”
    以上二志所载张三丰诗文,前为相地,后为修道经过和悟道之语,皆是研究张三丰思想很好的资料,惜《张三丰全集》未曾收录。二志皆有“洪武间寓高真观”之语,但无具体年代。平越设卫在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而高真观建于洪武二十二年,可以肯定张三丰来平越乃是建观前后,最低 限度是张信调回金陵之前。但是张信何时回金陵,史元记载,只有“惠帝初即位,大臣荐信勇谋,调北平都司(22)。从此看是建文改元之年。如果张三丰在平越时间解决了,云贵其他各地事迹,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二志皆云:张三丰“不知何许人”。而《张三丰仙师外传》和谈迂《枣林杂俎》皆为“闽人”,并且“以军籍戍平越”。清代纂修的《贵州通志》大体上皆沿袭《外传》之说。也许来自郭子章的《黔记》。可是明代二志乘,并无其说。说明早期地方志乘,较为真实可靠。关于张信葬亲之事,见后遗事中,此处不赘。
    以上所举例证,来源于金石、官修舆地、地方志乘等文献。这些撰者,有的纂修《永乐大典》,有的修过三朝实录,有的是纂修《道藏》经的总裁,有的奉命遍历名山寻访张仙,有的是掌管道教的天师,有的是地方高级的父母官。他们记录下的文献,完全可以为信史,例证是经过筛选的。本文重点以武当为主,其次为宝鸡金台观、四川大邑鹤鸣山、贵州福泉的高真观。因此四处,对后世影响较大,骚人墨客,怀念张仙,留下许多题咏。还有些正史、文集、笔记以及地方志乘有关于张三丰的记载,只好割爱了。通过以上文献资料,已足以证明张三丰在历史上道道地地确有其人。那些怀疑和否定之说是欠考证的。

武当山旅游网为全国旅游同行和旅行者提供湖北旅游地接武当山旅游专线等,武当山武术会议培训武当山养生辟谷租车酒店票务导游预定服务期待您的来电:07195661444
地址:湖北省武当山特区太和路36号 邮编:442714
行业经营许可证号:L-HUB-GN06032
版权所有 十堰市武当山特区假日旅行社有限公司
鄂ICP备05002163号 技术支持:建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