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以国
秋日清晨的武当山特区景区办事处八仙观村,千亩茶园披着薄雾,空气里弥漫着缕缕茶香。来自福建省的客商朱先生轻呷一口新沏的茶汤,满足地赞叹:“喝一口武当有机道茶,感觉浑身都通透了。”每年,他和家人都会来武当山特区小住几日,每次必带武当有机道茶回去分享给亲友,大家对这茶皆赞不绝口。
八仙观村位于武当山景区腹地,平均海拔800余米,气候温和湿润,常年云雾缭绕,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充沛,被誉为“天然氧吧”。这里是武当道茶的发源地,如今拥有3000余亩高标准生态有机茶园,是知名的“中国道茶文化之乡”。八仙观茶场生产的“武当针井”“武当银剑”等绿茶与红茶深受消费者青睐,销售势头良好。
茶产业只是武当山特区这片沃土上,奏响丰收乐章的一个悦耳音符。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重点培育茶叶、中药材、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区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6000亩,其中有机茶面积1000亩;干毛茶产量达8.5吨、产值达700万元,其中名优茶4.5吨、产值达600万元。新发展黄精种植
1000亩,引进黄精深加工企业3家,开发九蒸九晒黄精、黑芝麻丸、道家养生酒等黄精系列产品,同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打造武当中医药康养基地。当地还坚持“水果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累计种植各类果树4000余亩,重点打造北天门种植采摘基地、井沟采摘园、金沙坪草莓采摘园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上半年,全区农产品加工值达5475万元。目前,全区共有茶叶生产经营主体16家,其中以湖北祥源八仙观茶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磨针井茶场等10家茶产业主体获得“武当山茶”公共品牌授权。此外,拥有8家黄精生产经营主体、92家家庭农场、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饱满丰盈的丰收画卷背后,离不开该区农业农村局的坚实支撑与辛勤耕耘——旱情袭来时,1182名工作人员组建12支抗旱服务队,分片包干指导村组开展抗旱保苗、生产自救;科技兴农方面,组织农技人员宣传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开展水稻抗旱保苗、大棚防风加固等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500人次;绿色发展方面,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购并发放生物有机肥70吨,在八仙观村、石家庄村、杨家畈村打造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果树、茶叶)6个,示范面积800余亩……
从八仙观茶园袅袅升腾的茶香,到龙家畈武当道瑞养生基地弥漫的草本芬芳,再到采摘园里游客的欢声笑语,武当山特区已谱写出一曲产业兴旺、物阜民丰的动人乐章。这不仅是大地对辛勤耕耘的慷慨回馈,更是武当山特区立足生态优势、深耕特色农业、迈向乡村振兴的坚实足印。 |